五行学说到了春秋时期,出现了五行相胜的学说,胜就是克,就是五行相克。也就是说春秋最早出现了相克的学说,到战国时期才出现了相生的学说。先有相克,后有相生。据我考证,在春秋时期有好多书里都出现了五行相胜的学说,一般学术界考证说五行相克是战国时期才有,而五行相生是到了汉代才开始有。据我考证并非如此,因为早在墨子著述中就有五行的说法,墨子就生于春秋时期。记述春秋时期的有两部著名史书,这两部史书都出自左丘明之手。一本叫《左传》全名《左氏春秋传》,另外一本叫《国语》。司马迁曾经述说,“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,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。”左丘是个盲人。这两部书都是描述春秋时期的事情,左丘明是战国时期人,他所描述的都是春秋时期的事。这里面就已经有了关于五行相克的记载。
五行相克学说战国时期巳经非常完备,之后又出现了五行相生的学说,把五行相生、五行相克的理论趋于完善,这个人就是非常有名的邹衍。邹衍是阴阳学的创始人,他一生先学儒术,后改攻阴阳五行学说,他的目的是在寻求经世致用之学。应该说,邹衍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。他认为,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,也是受土、木、金、火、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,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。
再到汉代的时候,阴阳五行被神圣化,这要归功于董仲舒。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人生活在汉武帝时代,他曾向汉武帝进言,写了一本书叫《春秋繁露》。《春秋繁露》里面有二十多章都是说阴阳五行、五行相克、五行相生的。
为什么叫《春秋繁露》呢?四书五经里最后一经是《春秋经据说是孔夫子作的,对此学术界有所争议。很多人也给《春秋经》作解释,其中最著名的是《春秋三传》。“传”是什么意思?有三部曾给《春秋经》作解释的著作,第一个人是左丘明的《左氏春秋传》,第二个人是公羊高的《公羊传》,第三个人是谷粱赤的《谷粱传》。董仲舒写《春秋繁露》是对《公羊传》的再一次解释。《春秋经》记载了一段浩浩荡荡的历史,这段历史就用六个字“郑伯克段于鄢”概括,把历史事件的人物、发生的地点、结果等全部描述出来,精彩简练。但因为太简练,所以后人看不懂,于是有好多人给它进行解释。其中有一个人叫公羊高,公羊之学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,直到清末的时候康有为尚借助公羊学宣扬大一统。公羊学是讲大一统的,而董仲舒就属于公羊学派,他在《春秋繁露》里写用什么来实现大一统呢?就是用阴阳五行。中国人的思想跟它有很深的关系,社会的大一统、科学的大一统、民俗的大一统就从汉代正式形成了。
五行学说的发展之路:
商代“五方”观念。
西周出现五行学说。
春秋时代出现五行相胜学说。
战国时代出现五行相生学说、五行与阴阳配合学说。
汉代阴阳五行神圣化。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来源用户投稿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